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六章 雨丝X情愁X玉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看了一眼朱胜文,朗声唤道:“我是汉口海关‘拔驷达’局的信差,这里有四封贵行的书信,请速来人查收。”

    &nbsp:&nbsp:&nbsp:&nbsp:  一个伙计笑容满面地上前答应,信差打开其中一个竹筒盖子,取出一叠书信看了看,拿起上面的四封,交给伙计,并拿出一张写满地址名字的签收单据请伙计签名。伙计笑道:“这下雨天还在送信,差哥真是辛苦啊!”

    &nbsp:&nbsp:&nbsp:&nbsp:  信差摇头微笑道:“我们信差不比衙门里的差役和缉勇,既舒服又威风,按月拿俸,还有油水孝敬。这海关‘拔驷达’局里头的洋大人可不象原来华洋书信局的官爷,管得可严着呢!按天计薪,一天不送信就一天没饭吃,没办法啊!你说,这洋大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拼命,白天黑夜的在海关里忙活,一不求升官,二不为贪财,一门心思算计如何合理收税管理运作。不但对我们管得紧,连他们自己洋老乡也不放过,谁的事没做好都会挨骂罚薪。不过话说回来,这洋大人管得紧也是好事,收信人也等着看家信,我们勤快些,他们早一天收到信,早一天心里舒坦不是?”

    酷'匠网首0发

    &nbsp:&nbsp:&nbsp:&nbsp:  伙计连声称是,拿毛笔签罢姓名,收好书信,冲信差点点头,笑道:“多谢了!好走!”信差点头回礼,在那叠书信中又找了找,拿出十几封放到怀中,盖上筒盖,戴好斗笠,一溜烟冲出门外,大概是去附近其他茶行送信去了。

    &nbsp:&nbsp:&nbsp:&nbsp:  伙计一封一封地翻看书信上的收信人姓名,朱胜文也好奇地在他身边瞧着。当看到其中一封的时候,伙计瞬间眉开眼笑,乐呵呵地说道:“有一封黄大美人的家信呢!”可是话音未落,那封信已经不在他手中了。伙计心想,本来可以亲自把信交给黄逦,以讨美眉欢心,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睹芳容的大好机会一眨眼的工夫如同煮熟的鸭子飞走了,顿时怒火中烧,冲朱胜文喊道:“你干嘛呢?”

    &nbsp:&nbsp:&nbsp:&nbsp:  朱胜文嘻哈一笑,拍拍他肩膀说道:“我正好要去找她有事呢,就不劳烦小哥你亲自出马了,你瞧你们公务这么繁忙,收工了早点休息,些许微末小事就让小弟弟我替你去跑一趟路得了。小哥息怒!小哥息怒!”

    &nbsp:&nbsp:&nbsp:&nbsp:  伙计虽仍觉气愤,但又觉得伸手不打笑脸人,火气不好发作,只得悻悻作罢,没好气地说道:“这里还有一封曾明顺的家信,您一并带走吧。”

    &nbsp:&nbsp:&nbsp:&nbsp:  朱胜文笑呵呵地收好信,将两封信放入怀中,说道:“好说,好说。总办找我,那我走了。回见!”伙计摆摆手,愤愤转身回座。朱胜文冲他的背影作了个鬼脸,也转过身,走向里屋总办房。曾清平正在展纸挥毫疾书,见朱胜文来了,笑笑说道:“来了。”于是将毛笔搁在桌前笔架山上,伸手从桌下抽屉里拿出一个木盒放在桌上,打开之后,拿出一支长约两尺,前五孔,后一孔的洞箫来,递与朱胜文。朱胜文肃容恭身接过,两手摊开细看,只见那箫虽为竹制,但通体涂抹古铜色漆,上面先细刻再用白漆和红漆描画出一位高冠羊须,宽袍大袖,红梅掩映,竖箫唇下的古人,以及各种颜色的花鸟山水纹饰,下边还有行书小字,金漆写就的东坡先生一首古词《昭君怨·惊梦》:

    &nbsp:&nbsp:&nbsp:&nbsp: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

    &nbsp:&nbsp:&nbsp:&nbsp:  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nbsp:&nbsp:&nbsp:&nbsp: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

    &nbsp:&nbsp:&nbsp:&nbsp:  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nbsp:&nbsp:&nbsp:&nbsp:  与别的洞箫不同,这支箫的管身略呈扁圆形,音孔为椭圆形,孔壁还略向内倾斜。兼之诗、画、色交相辉映,巧雅别致,情韵和谐,即使是如朱胜文这样未曾见过世面的乡下穷小子土包子,亦能感觉到此箫绝非凡品,否则那日船上怎能吹出如此悦耳动听的声音。朱胜文看看这支洞箫,又看看乐呵呵的曾清平,惊得瞪大眼睛,张着嘴巴,半晌无语。最后方才嗑嗑巴巴地问道:“这……这,这箫一定大有来历、弥足珍贵吧?”

    &nbsp:&nbsp:&nbsp:&nbsp:  曾清平呵呵一笑,摇头说道:“也没有多特别,只是我多年前得到的一支贡萧而已。此萧名唤‘玉屏箫’,为贵州思州府玉屏县掌握家传制萧秘技的郑氏一族所特制。其选料为玉屏特有,长在向阴的山溪旁少见阳光的三年生水竹,且须以立冬后两月内砍伐为佳。采下的水竹通根基本拇指般粗细,且含水和甜份少,不容易开裂和霉变,特别适合制箫。至于制作洞箫的工艺和技术,郑氏一直秘而不宣,常人只能听闻须经过数十道工序方能变成玉屏箫。因为其竹料硬密合适,工艺精细考究,音色雅韵,清越曼妙,故于前朝、本朝数百年间一直作为朝廷内务府采购贡品之洞箫,因此得名“贡箫”。数年前,我从一位京城里家道破落的贝子爷孙子手里得到此箫,一直保存在曾湾家中未曾示人,昨日才让人从家里带过来。今天把他转赠于你,给,收好!”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