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七章妖兽宋应星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工开物》一书在崇祯十年初版发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学术界和刻书界的注意。

    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识》较早地引用了《天工开物》的有关论述,还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准备刊行。

    由于朝代更替,《天工开物》在清代因为政治原因,并没有得到发行,并很快在中国消逝。

    一直到3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有人去查《云南通志》发现里面关于冶炼铜矿的叙述,引用到一本名叫《天工开物》的书,于是此人想看到这本书的全貌,便去北京的各个大图书馆搜寻这本书,结果一本都没有找到,又去询问各个藏书家,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本书,也就是说在经过满清将近三百年的统治之后,这本书已经几乎在中国绝迹,连知道这本书的人几乎都没有!

    后来这个人偶然在一个日本朋友家发现这本书的日文版,于是他到日本的图书馆去查,这一查不要紧,发现这本书居然英国,俄国,德国,日本,法国都有翻译本,而且法国的还有全译本,后来他在法国的国家图书馆里,找到《天工开物》明朝时期最初的原刻本,而这个原刻本是所有版本中印制最精美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明朝科学家撰写的书籍,在几百年后,成为了各国科学家,真相学习的范本,而在当时的华夏,却连手抄本都找不到。

    清朝,可谓是华夏后世,几百年屈辱史的罪魁祸首。

    李鸿飞既然来到了明朝,既然同时找到了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那么他就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时代,不要让另一个空间的屈辱历史,在这个时空再次发生!

    而宋应星的著作,在几百年后,成为了各国科学家学习的范本,那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若说搞个原子弹,tnt这类的,可能有些惊世骇俗了,但一个小小的雷汞,还真算不得什么妖兽,人家确实有这个本事。

    而且宋应星也说了,他是发现这种火药极其不稳定,属于半成品,很难应用到军事之中,故而才没有发表在《天工开物》一书中。

    这才让一百五十年后的英国人,捡了个大便宜。

    如今有了李鸿飞这种思维超前之人,加上毕懋康这类火器应用专家,再配合宋应星这种化学天才,想研究个领先世界一两百年的军用产品,需要的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原本苏州重工第一支燧发枪庆功宴,变成了三人的学术讨论会。

    李鸿飞也算是人精,他并不参与具体的技术问题讨论,只是提出对各种新事物的看法,以及对火器的发展前景展望,等于是给今后的武器发展方向,画了一个大致轮廓,比如线膛枪,比如金属弹壳,比如锥形弹头,比如步兵群杀利器手榴弹、地雷、炸药包等等

    至于如何将这些设想,变成实物,那就是眼前这两位科学家的事情了。

    后膛枪底火的事情有了眉目,但具体完善,以及实践操作,并非一朝一夕,所以燧发枪还是得照常生产,甚至为了应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战争,燧发枪的生产速度还得加快。

    为此,李鸿飞将招募过来的匠人,分成了三队,实行二十四小时三班制,并将流水作业引入军器局,让每一名匠人,专门负责一个部件的制造打磨。

    这样一来匠人们熟能生巧,不仅能快速制造燧发枪,更是大大提高了每个零部件的合格率,有效降低了材料的损耗情况。

    如此有效的工作方法,令周福仁直呼奇妙,甚至直接让家族的各大企业作坊,纷纷效仿李鸿飞的流水作业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