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汉族文化的悲剧,是否会再一次降临?
自从诏书下来,贴在了江宁县衙外的照壁之上后,他就专程抽空去看了一下,不过上面只是写了施行的时间以及起因和经过,对于将要施行新政的具体内容,只说还在商讨之中,并未具体提及。
如今的时间轨迹与自己记忆里的有很大不同,新政是否就是自己记忆里的庆历新政还有待证实,但这样的可能性,已经让他感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不过诏书归诏书,对于整个江宁的影响,还很小。人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日子,有的吃,有的穿就行了,其他的管他作甚。
在大多数人眼里,如今的朝廷也没什么不好,除了太过重视读书人,分了士农工商几大阶级之外,对于生活上的,也勉强算过得去了。
尊卑有序,礼义廉耻,这不是大家心里已经习惯的吗?再说读书人那可是从千百万人中脱颖而出的,自然有他的本事,自己是商户,农户,还是工匠,那也都是祖上就如此,单靠自己改变,恐怕就是烧了八辈子高香了。
这样的想法早就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即便是小孩子,也都知道见到先生要行礼,见到官员要磕头,那些老爷们,能够偶尔想到咱们这些升斗**就已经不错了,应该感激涕零才是。
朝廷的具体政令还没有下来,宁泽也不敢确定与自己记忆中的庆历新政是否一样,所以这段时间,他只是忙着自己的事情。
阿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在柳记也已经得心应手,由于宁泽之前教了他算学,很多事情做起来,也根本不需要宁泽去指示。
如今蚊香基本上已经没有了销量,反而是宁泽做出来的铁皮炉子卖得相当不错。经过了两次提价之后,依然供不应求。不过这个时代的铁是朝廷专营,要做成炉子来贩卖,宁泽也费了不少功夫。
柳记在慢慢壮大,在逐渐发展,学堂的孩子们也在一步步的接受着宁泽关于格物思想的灌输。
第一批的《格物基础论》已经分发下去,孩子们对于这些新奇知识,大部分而言还是抱着一种接受的态度,毕竟学堂只有宁泽这一位先生,并且这位先生还是江宁案首,作了《锄禾》,作了《鹊桥仙》,作了那一首如今传遍大江南北的《明月几时有》。
林家吃了花露水的亏,对柳记如今是恨之入骨,即便是有姜柏石作为后台,但在知道了柳记背后实际上是宁泽之后,也暂时没有报复的意思。不知道是不是如今他的名头有些大,还是在中秋诗会上得了太守欧阳伦的赏识。
与柳雪竹的事情,宁泽已经下定了决心与父母再做最后一次的沟通,不管父母同意与否,自己是无论如何也要娶她的。这无关门户之见,无关上下尊卑。
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