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如高峰之坠石。卧勾似长空之初月。横若千里之阵云。竖如万岁之枯藤。戈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折如万钧之弩发。撇如利剑截断犀象之角牙。捺如一波常三过笔。”李壹嘴里默念着欧阳询笔法八诀,小手中的毛笔越写越快,李壹感觉纸上的字越写越顺畅,心中不由得暗自高兴,一抹笑容悄悄浮现在嘴角。安先生抬起头,无意中发现一脸笑容摇头晃脑奋笔疾书的六岁的小小孩童,不由暗自惊奇,于是缓步下堂,走向李壹。沉浸在欣喜之中的李壹竟然丝毫发觉,久已立在身旁的先生。“吭!吭!”曹义扭头望着李壹假装咳嗽。及至两人四眼对视,李壹这才发现站在身边的先生。李壹立即肃身站起,小声的叫到:“先生。”
安先生并不言语,双手轻轻把李壹按回坐位,轻声说:“坐下,继续写,不要停。好,就这样,这一笔要内收,哎!对对,行文如流水,好好.......”
学堂内的二十多个孩童,齐刷刷把目光投向这对沉浸在书法海洋的师生,眼里充满了羡慕。安先生发觉学堂里的读书声听了,抬起头大声说道:“继续诵读!散学前要把今天所学记住,背不过的不准回家吃饭!”这下可吓坏了一众学童,学堂内立刻响起了一片读书声。
明朝社学的教师称社师,一般是挑选地方上有学行的长者担任。在教学活动方面,明代社学对于教儿童如何念书、看书、作文、记文,培养儿童学习习惯以及每天活动的安排等,都有较具体的要求。具体规定了社学的教育目标、道德规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教材、教法等。社学教育以进德修身为目标,不可只为“取科甲求富贵”,提倡慎选社师,“不以才名为务,而以志行端良为先”。并强调对儿童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安先生三十出头便已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获得的了秀才功名,怎奈时运不济造化弄人,年近六十仍未中举,于是便萌生退意,在这交渡村社学教书,众学童所交束脩(学费)和县里的廪米也够勉强度日。
李壹在前世就是好记性,今天比过去以往记得都快,《三字经》只通读一遍,就如刻在脑海一般。很轻松的就口齿清楚,断句清晰地背完今日所讲内容。安先生大为高兴,连称道:“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李壹倒也不为所动,只是把曹义和肖刚俩人听得两眼闪闪发光,挤眉弄眼地朝着李壹连连竖起大拇指。余下的背诵结果是曹义勉强过关,肖刚不出意外留堂继续背诵,留下的学童有十五六人,过关这仅仅七八人而已。略过不提。
李壹草草吃完晚饭,便一头钻进厢房,迫不及待地拿起《灵宝毕法》细细研读起来,书中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深深的震撼着李壹过去的世界观,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时不时让李壹掩卷沉思.......时间很快到了子时,李壹合起书卷,上床依照书上所写开始了道教气功的第一步------百日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