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竖这屋里没外人,义忠王一胳膊伸过来,就搭上了林海的肩膀,“你的真本事不会有太多人知道。”
林海笑了笑,“天天找我闻来闻去,我可得应啊。”
义忠王显然是在讨好,“好兄弟,信我!”
虽然这画风稍有违和,林海还是痛快道,“早弄完早安心。”
一般交情不深,送礼不会送吃食和药材,这位前来王府的“故人之后”奉上的拜礼便是一副名人字画外加一个白玉摆件。
林海装模作样地看了半天,又用手仔细摩挲一番,才在小金的提示下,对义忠王道,“东西没问题。”
义忠王点了点头,“保险起见,还是封在库里别动了。”说完就给心腹内侍春和一个眼色。
春和上前就把这两样东西端走了。
之后义忠王林海一起吃了盏茶,叙了叙旧——只要是义忠王在西北的粗略见闻,随后林海就跟着义忠王一起见义忠王妃去了。
跟往常一样,林海跟着义忠王踏入王府内宅,就见王禅与义忠王妃正相谈甚欢,而义忠王世子妃和黛玉一左一右笑眯眯地听着。
两个大男人进来,义忠王妃和王禅也是先起身行礼,之后便十分随意地“各找各老公”:关系到位,就没那么多规矩了。
王妃与世子妃在怀孕之后,林海都是每隔半个月上门来瞧一次,算是在太医之外的辅助照看。
小金在给二位扫描过后,林海点了点头,“王妃与世子妃都很好。闲来无事,每日里走动上一个时辰或是更多些,对母子都好,当然要量力而行。”他面对义忠王又解释了一回,“当娘的多锻炼自然身子强健,总归好生一些。”
义忠王颔首笑道:“都听你的。”
王妃与世子妃也笑盈盈地应下。
晚饭之前世子从宫中及时归来——世子也就是四皇子生母德妃染了风寒,世子进宫探望。世子妃有孕在身,就算她想过去也会让德妃拦住。
家宴过后,女人们继续闲聊,义忠王父子俩则把林海又请回了书房。
半盏茶下肚,义忠王才郑重问,“婆媳两个果真无碍?”
林海也学了把义忠王,“信我!”
义忠王大笑,世子则一脸懵逼。
义忠王也不管养子此时心情如何,一脸坦诚道,“国师跟我说,你有奇遇,医术药理只怕还要胜过宫里那几位老太医。”
一听见“国师”二字,林海就绷起了弦,再听到“医术药理”,他这心就放回胸膛里。
按道理讲,国师有求于他,不至于轻易透露他的底细。
小金也道:“国师手段通天,也看不透咱们的底细,就像咱们也看不透他的,毕竟力量体系完全不同嘛。您那个时代不是有这么句话,性别不同怎么恋爱?”
李菊福!我竟完全无法反驳。林海明智地换了话题,“看这意思,国师是挺看好义忠王了。”
小金真诚道:“您可以把那个挺字去掉。”
“国师算卦不可能无消耗吧,”林海想了想道,“估计也得损耗寿命。国师得看顾徒子徒孙,不可能一天到晚有事儿没事儿总来一卦。当时见面时他说那位小公子要度过两个劫数,可见在国师眼里这俩‘劫数’也是身负大气运的。”
小金依旧是颤巍巍道:“您心里不是有主意吗?您问我支不支持?我肯定是支持的呀。”
“很好。”林海也噎了一下,“你真是越来越会说话了。”
与国师交情不浅,义忠王没有隐瞒世子的意思,这做派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
再说义忠王与世子这父子俩还没降生的闺女给林海反馈的寿命,比其余那两位皇子的儿子都多,所以……曾被废掉太子之位,还疯癫了若干年的义忠王,很有机会坐上那把至高无上的椅子。
不是林海自我感觉太良好,他与义忠王的交情照此发展下去,有朝一日凭他几句好话,就留下国师一脉——尤其是陷在宫里不得不为太上皇做事的那些道士们……似乎真不是难事。
毕竟就目前而言,他都有恩于义忠王父子。
如果他每次有恩过后,义忠王便想方设法以官职想酬,林海反倒不会跟王府走得这么近:彼此只有纯粹的利益交换,哪还能有交情?
话说义忠王提及国师,一边说话一边留心林海反应,眼见林海始终面带微笑,他也乐了,“你倒是稳得住。明面上没谁乱和国师攀关系,暗地里……谁又不知道呢?国师手里权贵们的大把柄小把柄数不胜数,到时候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未必有哪个敢拒了。原想着你们家人口简单,你为官多年又素来谨慎,万万不会让他劝动……哪里想得到这老家伙用你闺女的婚事请动你帮衬。”
林海听了便摇了摇头,“这真是让我无法拒绝。”顿了顿又问,“王爷何尝不是如此?”
义忠王则点了点头,“若不能直指心事,可就愧对国师之名了。咱们,”义忠王咧嘴一笑,“可有日子没见了。”
林海轻描淡写道:“信没少写啊。”
“那也不如这样见面说话来得痛快。”义忠王笑道,“明年年中或是下半年你可愿意调任西南?”
林海坐在椅子上抱了个拳,“愿闻其详。”
“布政使是稳稳的,巡抚却还要看看天时人和。”
随后便是义忠王亲口介绍如今忠顺王老窝那边的局势。
话说当年,北静王、忠顺王与宁荣二位国公都是靠着西北战功发达的。
然而无纯论功劳甚至是名望,都是北静王最高,宁荣二位国公居次,忠顺王最差。若非忠顺王身为宗室,还与~太~祖~爷关系很近,他们家也就是个侯爵的命。
从贾源贾演到贾代化与贾代善兄弟,这足足延续两三代人的几十年里,忠顺王府都是比不过宁荣国府的,哪怕忠顺王有王爵有封地。
尤其是初代忠顺王本事有但性格跋扈,把北静王与宁荣二位国公得罪到家不说,在百官之间口碑也很“一般”。
可想而知,忠顺王在西北的势力被挤兑来挤兑去,最终忍不下去主动求去,转头跑到西南扎根,而西北的地盘则到了广庆王手里。
连着两代广庆王都是打仗不行,但搞经济却是把好手。忠顺王府还想暗度陈仓,与广庆王联手,一文一武齐齐使力,把西北大营啃下一块来——这个“啃下”,自然是收买拉拢西北军的将领。
然而广庆王脑袋瓜比忠顺王好使,人家就能赚银子,凭自己就能收买人手,何须非得与你忠顺王府联手?
无奈之下这一代的忠顺王接受了肃端王递来的橄榄枝,然后就是……这二位王爷“相好”了大半辈子。
反正义忠王这番话你这样理解就成:广庆王和忠顺王不是一路人。西北大营有他坐镇,也不会出现什么“从西北急调精锐到西南坏你好事”之类的意外。
林海若有所思的模样,全让义忠王看在眼里,片刻后他便继续道,“至少圣上会让新总兵与你一同上任。”
在忠顺王的地盘上就空投一个光杆~司~令?那未免太看得起这一起要调往西南的一文一武了。
圣上和义忠王当然没有这么“冷酷残忍无理取闹”,义忠王又补充道,“正逢西北关外不消停,我会从西南调兵。”
话说到这里已经够了。
忠顺王如今的封地就在西南,确切的说是云南与贵州交界。
这位王爷之所以能在京城生活却把小半个云南加小半个贵州捏在手里,靠的就是昔日那批跟着他从西北出来的将领——这些将领以及他们的后人都在西南逐渐扎下根来,尤其是几十年下来两省守军的大部分中基层军官皆出身于这个圈子,再加上王府原本的一万多府卫……
想也知道,捏紧了~兵~权,不愁没有官员、士绅以及商贾屈服甚至是跑来讨好逢迎,最后必然是相互勾结,沆瀣一气。
所以几位皇子派人到西南,刚到地头就死了几个,活下来的过了这么久了也没传来多少消息。
不过圣上和义忠王显然商量好,来一出釜底抽薪。
义忠王此时道:“关外的穆家把西南都快经营成第二个老窝了。”
其实义忠王对他解释得越多,林海就越不好拒绝:因为到西南做官,的确风险很大。
不过呢,林海搓搓下巴:获利也很丰厚啊。
不说非得整倒忠顺王,哪怕给圣上和义忠王的计划起到点辅助作用,他估计不用下一次外任,就能稳稳回京当尚书了。再熬些年头,只怕入阁都有戏。
一个普通老百姓穿越后有机会名留青史,想想还真是有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