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的经济应该是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初期机械业的结合。
根据上部书的设定,一户授田50亩,按照平均亩产粮食120斤来算,则生产粮食6000斤,按人一年消耗粮食250斤来算,这个农业家庭可以养活24口人,即一个农业家庭可供养约4.8个家庭。由于夏国实行的农牧兼用和休耕制,不倡导过渡开垦,这个数字折算一点,一个农业家庭可养活2.4个家庭。
但是,夏国的农业并非单纯的粮麻桑种植业,而是大力发展农牧并重,实行田草轮作制,(参考:种1亩地黑麦草,在供草的6个月内,可以为8-10只羊提供草料。)在军士的协调些,农夫们进行合作,而商人则提供各种先进的技术,农夫甚至会联合起来雇佣帮工,或者将土地租给商人经营。
参考:
圈地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早在十二世纪就开始了,十三到十五世纪时得到缓慢的发展,但是圈地作为一种运动则是在十五世纪末期以后的事情。自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到大西洋,促进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自古就以羊毛的使用与输出为主要产业的英国,从十五世纪起,毛纺织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由羊毛输出国变成呢绒输出国,呢绒运销欧洲各地。由于羊毛纺织业的兴盛,养羊成为当时很有利可图的事,导致了圈地运动的兴盛。这个运动也绝不仅仅局限在英国,它已经波及到欧洲大陆及北美等许多地区。
因此,圈地运动的实质是一场深刻的反封建革命和农牧业技术革命。
1、农作制度的发展
在早期,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耕作制度来实现的。而西方耕作制度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田草农业的出现。圈地养羊以前,大部分的耕地仍然沿袭了古代冬谷、春谷和休闲的轮作方法。牲畜在废弃的草地,林地的边缘,休闲地,或者在收后留着残茬的地上放牧,过冬的饲料很少。畜牧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作物所需要的肥料又主要来自畜肥,因此,饲料的缺乏,又影响到肥料的缺乏,最终又影响到作物的产量。
所以,尽管圈地运动是因为羊毛市场的扩大而出现的,但是并非所有的圈地都用来养羊,对于一些有经验的农民来说,他们更懂得植谷和畜牧的好处,特别是到了十六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城市人口的增长,使面包、肉类和其它食物的需求增加。这就迫使人们在圈地养羊的同时,也开始将一部分圈占过来的土地用于谷物生产。实际上许多的圈地都被用来谷物和畜牧的联合生产,田草轮作就是在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在田草农业里,各种土地(耕地、牧场、割刍地、荒地)都合在一起进行谷物和田草的轮作,无论是豆科,还是非豆科作物,都用来饲养动物,这就打破了耕地与非耕地的界限。现在不必减少谷物的出产就能够提供充足的过冬饲料,饲养羊群从前是与耕作不相容的,现在成了农业正常过程中有价值的副业。饲料的丰富,使牛不再在休闲地上随便放牧,而在棚里饲养。而新的动物饲养方法,反过来又影响了谷物的栽培。由于把羊依次圈在有牧草和块根作物的地里饲养,又由于牛和猪是在农家庭院里大量的舍饲,所以农作物初次有了丰富的肥料供应。这样,农业一个部门的进步,造成了其他部门的更进一步,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改变了过去把谷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分别经营,农田和牧场分开的历史,真正地将农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欧洲农牧业历史上的技术革命。这个革命之所以发生,在某种程度上要归功于作物的引进。
2,作物的引进
圈地养羊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养羊,而为了养羊就必须发展饲料生产。田草农业的实施就是要增加冬季动物饲料的供应,以提高畜牧生产和谷物生产的产量。于是在进入十七世纪以后,一些被圈占了的土地就开始种上了芜菁和三叶草等饲料作物。这两种作物的引进为牲畜提供了大量的饲料,提高了土地的载畜能力。
芜菁和三叶草开始是作为饲料而引进的,但是在种植这些作物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种过三叶草的地方小麦生长得更好,认为三叶草以某种方式给小麦准备好了土壤,同样的经验也使他们相信小麦为芜菁,芜菁为大麦,大麦为三叶草准备了土壤。这样便导致了被称为“诺福克轮作制”的小麦、芜菁、大麦和三叶草的四圃农作制的出现。这种农作制度,使休闲的频率降低,因为三叶草加速了硝化过程,而三叶草的栽培又清除了地上的杂草,加速了土地利用的周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芜菁和三叶草的引进不仅增加了动物的饲料,提高了土地的载畜能力和利用率,改变了英国的农作制度,而且对于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英格兰南部的灰质沙丘和部分地区,就是在芜菁和三叶草引进之后,第一次被用于耕种。芜菁和三叶草的引种增加了载畜量,同时也就增加了肥料的供应。畜肥是当时主要的肥料,畜肥量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谷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芜菁和三叶草还直接地作用于土壤,芜菁和中耕结合在一起可以取得抑草作物的作用,三叶草作为一种固氮的豆科作物,增加了粮食作物所必需的营养供应,对于提高谷物的产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农具的改进
饲料作物的引进还带来了生产工具的改进。因为新作物需要新的农具,并且产生了对播种机和畜力中耕机的需要。十六世纪以前,欧洲所普遍采用的犁是笨重的双轮犁,这种犁每架都需要六到八头牛的一支牛队。十六世纪时,荷兰发明了一种较轻的犁,这种犁,用两匹马就能拉动。这种犁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时就从荷兰引入到了英国,而最早使用这种犁的就是圈地运动的发源地诺福克和萨福克等地。在播种农具方面,十六世纪以前,欧洲唯一的播种方式是撒播,这种方式浪费种子,产量却很低。1701年JethroTull发明了条播机,1731年,他在一本名为《马拉中耕农业》的书中公开了他的发明,条播机不仅是英国产生的第一台真正的播种机械,而且也是英国农业向废除手工劳动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JethroTull还发明了马拉中耕锄。与此同时,人们还对其他农具进行了改进和发明。所有这些发明和改进都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劳动效率提高了,需要使用的劳动力就要减少,这就需要一部分劳动力从农牧业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就会形成所谓“羊吃人”的现象。
4,农牧业的技术进步与圈地的关系
圈地发生以前,英国实行的是敞田制,敞田制是由一块一块的“长条地”组成的“公有地农业制度”。在这种耕作制度下,土地被划分成小块条田彼此交错,每年依据作物的种类和农事时间强制划一耕种。这是一种落后的土地管理及其利用的制度,正如十六世纪后半叶英国诗人托马斯·塔瑟所认为的那样,从这一长条地移往那一长条地进行耕种,这种过时的耕作方法是浪费时间的,而且不可能产生出适量的粮食。而圈地运动把敞田和公田重做安排,使其更有利于农牧业及其生产技术的发展。
事实也是如此,英国的圈地运动和农牧业改良几乎是同步进行的。最初为了养羊而圈地,在圈地上播种新引进的饲料作物,用以养羊。圈地和引种新作物具有相同的目的。而新引进的作物也只能种植在圈地上,因为敞田制是不能随意更改作物的。新作物的引进又导致了四圃轮作制的出现,而四圃轮作制最初出现是在诺福克,所以被称为诺福克农作制。而诺福克又是圈地运动发生最早的地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圈地运动对于农作制度改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还应该指出,农牧业的改良也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政治性的经济问题。在小农经济的情况下是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技术改良的。而只有通过圈地所建立起来的大土地私有制,才能为技术进步提供经济保障,因为农牧业改良需要应用大量的资本投入才能做到,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那些非常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的参与。而那些原来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中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最终变为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也正是由于他们在“圈地运动”这个特殊的土地租用过程中发了大财,在哈里逊的《英国概述》中说:“过去交出4镑都很困难的租地农场主,现在要交40、50镑、100镑,但是他们在租约期满时,如果手里没有积存6——7年租金的话,就认为是做了一次不好的生意。”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圈地运动就没有这些非常富裕的大租地农场主的存在,也就没有英国农牧业的技术革命。
圈地运动还为改良农具提供了用武之地。因为大型农业机械必须在广阔而又平坦的土地上才能正常运转,这就必须改造土地原有的高低不平等等的自然属性,消除各种人为的障碍。在高低不平且条块分割的土地上是难以使用机械作业的,只有将土地填平,才能为农业机械化铺平道路。而土地填平也有赖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和大量资本的投入,而这一切都只能是在圈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的。
由此不难看出,近代英国的农牧业技术革命都是由那些原本是社会地位很低的公簿持有农在转变成了富裕的农业资本家以后在自己的租用土地的大农场上进行的。英国的农业结构自古以来主要是以农牧结合为主,但这主要是从土地占用的情况来看,从劳动力占用情况来看,畜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比种植谷物要少得多,据估计,饲养羊群需要的劳动力比种植谷物要少80%,特别是绵羊的饲养,一年中大部份时间都是无须多人看管,十五世纪中期,英国只要一个男劳动力就可以管理500英亩的牧羊场。而圈地养羊使得畜牧业代替了农业,其结果必然是农村劳动人口的下降,于是“曾经是200人工作并依靠他们诚实劳动而生活的地方,现在只剩下一、二个牧人。”这就是托马斯·莫尔所谓的“羊吃人”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羊吃人的结果使得小土地所有者纷纷破产,农场的数目急剧减少,而一些农场的面积却不断扩大,这是农业集约化经营的一条必由之路。本来是好事,却被有些人说成是坏事。
圈地运动使农民离开了土地,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扩大,又刺激了农业技术改进的广泛采纳,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价值,所以一些富有的农场主在建立起大农场之后,也改变了原来的生产方式,在农场上实行规模经济,进行商品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促使他们进行合理化管理,以提高土地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如,用畜力工具取代人力,以马耕代替牛耕。圈地运动并不是简单地将耕地变成牧地,而后又变成耕地,而是将农夫的小规模耕种,变成大规模的放牧和大规模的耕种,即由原来自给自足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变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我们不能不承认,对于小土地所有者来说,这个圈地运动确实是一个不好的事情,但是我们认识历史,必须从整体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绝对不能从局部的利益、用狭隘的眼光来看问题。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而一贯标榜以“科学”理论自居的马克思却显得一点都不科学了。
5,圈地运动的社会效益
尽管在英国圈地运动的初期,圈地的数量是很有限的,但是圈地给当时英国的农业所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到十六世纪末,英国农牧业生产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不及。首先促进了养羊业的稳步增长,到十六世纪五十年代初达到了养羊业的高峰,而与此同时,谷物并没有因圈地而减产,反而是有所增加了。虽然亨利八世曾禁止粮食出口,但有特许证者除外,大体说来“整个这一世纪,英国都倾向于出口粮食和肉类。”这与圈地是分不开的。正如塔瑟在诗中所说的那样:
走尽天涯海角
任凭你寻找
有哪里能比圈地更美好
生产更多的牛羊肉
最好的谷物、奶油和干酪?
圈地之所以能够产生出比先前更多更好的食物,主要在于它采用了大量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因此,圈地运动促进了农牧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圈地运动所导致的农牧业发展最终也给所有的英国人带来了实惠。这种实惠在十七世纪英国人的食物中得到了反映。当时英国的农民及劳工平时都可以吃到肥腊肉、肥咸肉、干奶酪以及粗面包等等,以致当时有人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其低层阶级的人能比英格兰有更好的食品”这就是圈地养羊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益。但是圈地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对当时英国的科技与社会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为以后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了解了英国的圈地运动的真实情况以后,我们再来分析原始资本积累在这个过程中的定性问题。
史学家DJ钱伯斯认为18世纪圈地中的农业改良主要不是通过发明高效率机器,而是依靠引进新作物、改良畜种、改进耕作制度、改善排水系统、改变租佃制度等,由此而产生许多新工作诸如筑篱、修路、人工种植牧草等。此外,圈地还开垦了大片公地和荒地,扩大了耕作面积,新耕作制度也消灭了休耕。这些,都表明18世纪的圈地运动带来的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劳动力的需求。总之,早期圈地运动规模小,数量少,对农民的影响程度不大,未造成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大多数农民仍占有土地;晚期圈地运动因其规模大、范围广,对农民的影响程度较深,但主要体现在土地的集中方面。了解圈地运动的历史过程,也就澄清了我们以前对圈地运动的偏见,正是这样圈地运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在被誉为“种草养畜打开增收一扇窗”的山西,把草当作庄稼种已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全省种草面积已达760万亩,过去70:30的粮经二元结构变为现在的64:28:8的粮经饲三元结构。据当地的典型调查,在干旱地区除种土豆收益与种草相当外,种其它作物的收益都不如种草。种粮的投入产出比为1:1.3,而种草的投入产出比为1:2。从种植谷物与种植牧草比较看,种植1亩水地苜蓿,可产鲜草5000多千克,亩均纯收入600元,比种玉米亩均增收290.5元。在一些草食畜生产大县,如岢岚、山阴、偏关等县,种草养畜已成为促进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神池县去年种草16.5万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26%。他们实行种草养畜一体化经营,养羊38.5万只,草食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664元,是农民收入的大头。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种草养畜托起了农民致富的希望。
在经济较发达的江苏、广东,种草养畜也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途径。据试验,南方利用冬闲田种植多花黑麦草,亩产鲜草5~7吨,整个生育期6个月间亩产鲜草9~13吨,可刈割6~7次,折合干草1吨以上,干物质中粗蛋白质含量20.8%,即亩产粗蛋白质200千克以上。每亩地可养鹅100只,按目前市场价计,每只盈利10元左右,每亩纯收益1000元以上。同时由于养鹅和种草,水稻至少可减少施用复合肥22.5千克,保证了稻作的增产。江苏是养鹅大省,年出栏7000多万只。近年来大力推广种草,使养鹅业发展迅速。仪征市种草面积15800亩,鹅业产值达1.5亿元,农民养鹅人均增收约100元,洪泽县农民人均养鹅纯收入308元。广东粤东地区是传统养鹅和消费地区,种草养鹅已成为当地的一项大产业,每只鹅盈利10~20元,春节期间甚至上百元。多花黑麦草柔嫩可口,营养价值丰富,还可以饲喂奶牛、羊、兔,也可以喂猪、喂鱼。
种草养畜技术已经成熟,但在推广时要把握好几个问题:
1、选择优良牧草品种。牧草品种很多,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种植,应选择在当地资源转化最高,营养物质收获量最大的品种。
2、选择种草方式。即选择常年种草还是季节性种草。常年种植方式适合于耕地面积相对较多,或者粮食低产田,种植多年生优良牧草,一次种植,多年收益,以追求较好的经济效益。季节性种草主要是利用农闲田种植。全国约有4亿亩农闲田资源可以利用。这些冬闲田,可以生产一季优质牧草,通过饲养畜禽取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采用科学的高产栽培技术。从播期、播种量、整地、除草、中耕、灌溉和施肥,到防治病虫害,都要认真按照品种的技术操作要求去做。切忌以为牧草粗放,一种了之。
4、适时刈割。牧草应适时刈割后饲喂畜禽或合理晒制成青干草。不同牧草品种,最佳收割时间不同。禾本科牧草在抽穗期到开花期,豆科牧草在始花期到盛花期。为调剂牧草的季节性短缺,应在夏、秋季牧草生长旺季,对牧草进行青贮、晒干和加工,以满足冬季和早春牧草供应。
5、种草与养畜合理配套。除了种植的品种要与饲养的畜禽相适应,还要了解牧草的生产性能、产量等,合理筹划饲养畜禽,做到草畜平衡,包括数量和季节,以免造成不足或者浪费。
6、要以市场为导向。种草养畜,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要有正确的市场分析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来确定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
夏国控制区内牧民数量不过20万户,放牧的草原都是优质草场,同时,牧民也在军士指导下尝试改良草原牧草的种类。一个富裕牧民家庭需要200头羊外加10头大牲畜。夏国鼓励舍饲,鼓励牧民使用优良牧草改造,建设人工灌溉草场。由于草场都分到牧民头上,所以他们还是很注意不使放牧的牲畜过多,保持草原生态平衡。牧民折算成羊的财富更多是因为他们的交换成本和安全成本更大。
在西域湖泊地区,夏国人种草养鸭养鹅,既获取肉类,又获取羽毛。按照现今山西省的统计数字,种一亩草承载2头羊,则夏国农户平均休耕25亩地则可承载50头羊。
畜牧业用羊来折算的话,夏国农户占总人口的一半,约300万户,每年生产粮食6000斤,保持羊存栏1.5亿头,肉产量57万吨,夏国的纯牧区的产肉量约为114万吨。总共夏国的肉类年产量则为171万吨。则平均每个夏国人可用肉食111斤/年(平均一天3两羊肉),农区可以通过饲养产肉率更高的猪,条件较好的牧区同样可以发展种草养羊,进一步提高肉食的比例。夏国通过交换从游牧民族和宋国那里获得更多的肉类来支持富裕阶层的生活。鱼类、禽蛋、大豆等提供农区所需的蛋白质。习惯奶制品的军士阶层带动整个农业区饲养奶牛、母羊等取奶。
夏国300万农户平均拥有1.8匹马,即在农区也保佑540万挽乘兼用匹马。牧区一个家庭平均拥有5匹马,战马马群为70万匹,既来自军械司和辎重司专门设马监,也来自大规模的牧场和有养马经验的牧民。
二、其它人口的行业分布
除了农区300万户农夫和牧区20万户牧民,夏国还有280万户。
其中20万户为军士家庭。
10万户家庭服务于战马饲养行业,包括牧区的大规模军马场和农区的驯马场和跑马场,军马的提供者大都成为军械司和辎重司下属的匠师或者被匠师管辖,都有各自引以为骄傲的战马品种。
除了农夫、牧民的家庭手工纺织业之外,专门从事纺织业的人口为全国人口约1/5,达120万户,
参考:
种草养畜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季节性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畜禽,如南方利用冬闲稻田种植多花黑麦草养鹅,北方利用冬闲棉田种植冬牧70黑麦养羊;二是常年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畜禽,如近年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苜蓿,多利用来养奶牛、养羊;三是林间和果园套种牧草、“四边地”种草饲养畜禽,这种形式南方较普遍。
在稻、麦、玉米秸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氨水、尿素进行处理,即为秸秆氨化。秸秆氨化是最经济、最简便而又实用的秸秆饲料化学处理方法。氨化对秸秆可以起到碱化、氨化和中和作用,用它饲喂牛羊等反刍动物,能提高家畜对秸秆饲料的消化率、提高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一般采食量提高20%,消化率提高20%—30%,秸秆的粗蛋白含量提高1倍以上。下面介绍尿素氨化秸秆技术。
1.氨化方法农户小型秸秆氨化最好用水泥池装秸秆。先将秸秆切成5—10厘米的碎段,按每100公斤秸秆加4—5公斤尿素的比例,再将所需的尿素溶解在40—50公斤水中制成溶液喷洒在秸秆上,喷一层装一层,边装边踩紧,直至装出池口30—50厘米,顶部呈锥形,最后用薄膜覆盖,并用湿泥密封薄膜与水泥池的接口处。为防止鼠害,可用土压盖在薄膜上。
2.氨化秸秆的管理氨化期间要经常检查薄膜是否破损漏气,发现破损要及时补好。氨化时间的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一般夏季需2—3周,春秋季3—6周,冬季8周以上。氨化秸秆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即应打开密封薄膜鉴定秸秆的氨化品质。用感观检查,没有霉变,色泽黄褐,气味糊香,质地松散柔软,有刺鼻氨味的品质好,可做饲料使用。反之,若见秸秆变成灰白色或褐黑色,秸秆粘结成块,有刺鼻的臭味,则不能做饲料。
3.氨化饲料的利用取用氨化饲料时,要先将取出的氨化秸秆饲料摊在水泥地面上放氨1天,待无刺鼻氨味后即可饲喂。每次取用后仍应密封,切忌进水。也可把氨化秸秆饲料一次全部取出,摊开晾干,然后堆积在空闲室内或畜舍一角,用薄膜覆盖,防止日晒雨淋,用多少取多少。
使用氨化秸秆饲料,还可添加精料和青饲料。如喂肉牛,每日用氨化稻草6—7公斤,加玉米粉500克和大米糠1000克,日增重可达350—500克;喂羊每日用氨化稻草3—4公斤,加精料300克,日增重可达150—200克。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