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盖列远走,再到王越到来,中间所过时间并不长,还归蛇余公子本相后,王越再临盟会现场,淮伯正在与各国国君、大夫讨论五国常备联军及管理联军的贵族议会制。
此事在上回王越与他深谈后,淮伯就借淮上祭司将此事通报了全淮上,所以今日与会者对此并不陌生。
为应对全新局势,建立五国常备联军乃是大势所趋。
贵族议会管理制度浅显易懂,表面上收益多大、出力多大,权力与义务皆是对等,看起来颇为公平,兼顾了淮上一切国君大夫,众人听闻后也自无什么大反对。
可商榷者自然是此制本身的诸多细则了。
诸如有国君对于将自己置于与大夫同等框架下略有不满,想以支应同等兵车获取此议会更大的话语权,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全淮上大夫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
也有大夫觉得自家领地不靠国境,于此制中受益稍小,想少承担点,哪怕少点话语权也是无妨,领地于国境者又认为,一旦战时,自家领地面临一线,所受破坏必然最重,此是否可以于淮盟得到一定补偿?
等等此类,尽是各类关乎自身实际利益,须提前扯清楚之事,不然此制一旦得到全淮上认可,到那时候一人之力,可挡不了整个淮上之势,若是吃亏了就只能往肚子里埋。
于是各位国君、大夫不时跪直起身,大口出言、唇枪舌剑,争个面红耳赤,为维护自身利益寸土必争。
好在总体而言,整个淮上于联军、及会盟之事,如今乃是共识。因着于此,一些小事,都能各自相互退让一二。大些的事一众商讨之下也可提出相对合理之解决。
王越再过来之时,一些大的争论已然平息。内里不时可听及一声声“彩”。
每一声喝彩,无疑都是一条细则之通过。
“蛇余公子,我主请公子在此稍待,稍后就可入场。”
“无妨。”王越摆了摆手,继续旁听。
几乎每一位大夫直起身来,他都若有所思,却是可从中知道此世大夫关乎各种利益之诉求,由此推及还能明大夫领主们在各项事物中可退让妥协之底线所在。
等待了约莫半个时辰。场内关乎此制的各类争议一一得到理顺,各国国君、大夫对整个制度再无其他大的意见,其他小事却都可等待组建贵族议会后,拿到议会上来商议投票。
紧接着,另一件大事来了,那就是商议各自支应兵车多少。
王越原本之设想,乃是根据全淮上国君、大夫领主实际情况来算。
于此实际落实之时,则生出许多变化。
有些国君或大夫,领地人口就那么多,但为在此议会上获取更大的话语权。咬牙都想支应更多的兵车。
整个联军常备不过一千乘兵车而已。
一些小邑大夫发了狠,全力倾起地方五十乘兵车,也足具占据一席之地reads;。
像庸国国君。他但觉自己领地乃是庸国中心,连个山贼盗匪都少,平日里养那么多人马何用?
日后淮上联军成立了,也会当保他之安危,联军沿淮水驻军,说不得就有一支武力在上庸,即便不在,但临淮水,以淮伯淮水水路运兵之便利。一日夜就足够运兵数百里至于上庸。
如此安危无虑,他索性就将自家常备兵车大部分拿出来。挥手就愿支应两百乘。
也有大夫只看自己一亩三分地,存着保存实力之心。便是实力颇强,却宁愿少支应点。
淮上各国国君、大夫但存此等心思各异,关乎联军兵车支应事根本扯不清。
最后还是淮伯直身发话。
先问淮上各国国君、大夫,此时常备联军兵车千乘,日后大战时却起码须会兵三千乘,小邑大夫倾力五十乘兵车都入了常备联军,大战时须按此比例动员兵车,问到时候他能否支应的上。
此一言之下,诸多小邑大夫立刻偃旗息鼓。
庸国国国君也是默然,若按此比例,他今日拿出两百乘兵车,来日若是大战须再会四百乘,如此总计拿出六百乘兵车,这可是他一人之力拿不出来的数目。
淮伯又问坐拥实力却不肯支应更多兵员之大夫。
来日或有大战,敌国攻入其领地,是否其只靠个人一两百或三百兵车守得住?
于是这些大夫也是无言。
淮上五国面临的敌人不是荆国就是蔡国,此等万乘之国随便一来就是起码数千乘兵车,他们那点兵车,于此庞然大物面前无疑是螳臂当车。
面对此等局面,当然得靠整个淮上之联军了。
会场之外,王越但见淮伯如此犀利,心道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